查看原文
其他

央媒公开课|稿件宣传味太浓?三招教你“改头换面”!

宋怡霄 庖丁解news 2024-06-05

请点击👇下方卡片关注“庖丁解news”

“星标★”小牛哦!

如何让宣传味十足的“成就宣传稿”,更适合对外传播,央媒编辑教你“关键三招”,让内宣稿“改头换面”甚至“脱胎换骨”。


招式一:给标题做“减法”


好稿子“独树一帜”,从标题的打磨就可窥见一斑,要学会给标题做“减法”。


例如《(中国这十年·吾乡)无锡梅村二胡:从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到名满天下》这一稿件,原题稍显韵味不足,但稿件内容精良,在多次打磨后,删除了长句内容,提炼出“脱虚向实”且富有动感的短标题《(中国这十年·吾乡)一把二胡奔小康》,寥寥几字便将十年成就勾勒出来。


资料图为无锡梅村一家二胡工坊中,老手艺人正在打磨制作二胡的零部件。 孙权 摄


再如,原标题为《(中国这十年·吾乡)驻村规划师彭锐:“陪伴式乡建”守住一抹乡愁》的稿件,海外读者对于驻村规划师这一职业并不了解,阅读起来存在文化壁垒。


因此,编辑从“树山村东接姑苏古城、西邻太湖,宛若姑苏城外的‘世外桃源’”和“‘乡创+文创’模式”的素材中归纳出“姑苏城外”和“双创村”的概念,合二为一,删除复杂词汇,简化表达,形成了《(中国这十年·见微)姑苏城外“双创”村》这一新标题,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、韵味十足,而且更加吸引眼球。


招式二:巧用背景信息


好的外宣稿件往往能够规避生硬堆砌数据和材料,通过旁征博引、信手拈来巧妙运用背景资料,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进行讲述。


有些稿件能别具匠心地使用“借嘴说话”的艺术,以外眼看中国,将报道中的观点结论从受访者的嘴里说出。


例如《(中国这十年·见微)荒地不荒满粮仓》这篇稿件的导语引用美国作家迈克尔·麦尔在《东北游记》中内容,“在东北,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。但没有料到,在荒地,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。”


以迈克尔的视角切入,交代《纽约时报》等外媒关注的背景,生动引出中国荒地村的转型故事。活用背景信息既增加了稿件的分量感,又深化了文章主题。


此外,稿件开头运用生动的故事将人物形象鲜活立住,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,直接引语比光秃秃的背景资料引人入胜的多。


图为5月28日,大荒地村村民在田间搬运农资。(无人机照片) 中新社记者 苍雁 摄


例如在稿件《(中国这十年·斯人)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:民乐响起,“四海同春”》中,文章开头用百余字交代了充足的背景信息,“一曲终了,王宏伟对在座侨胞说,‘再过几个小时我爱人就要生宝宝了,我再唱完这首就要赶到机场,回国陪她。’台下掌声雷动。”“那是2012年春节期间,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随国务院侨办团队,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参加‘四海同春’演出。妻子将近临盆的他,得到现场观众最深的理解与祝福。”


招式三:活跃文章节奏


好的稿件能见人、见物、见故事,从不同侧面讲述中国社会多方面变迁中发生的多姿多彩的动人故事,注重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。


例如原标题为《(中国这十年·吾乡)三江源国家公园原住民的“家乡变形记”:从“与世隔绝”到“迎八方客”》这一稿件,原稿内容没有整体的逻辑主线,材料堆叠使得重点不够突出,编辑于是结合新闻写作的故事性原理,将故事性作为全文基调,将原文稿件内容打散重排,删去繁芜段落,围绕“雪山精灵”雪豹这一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内容,把描写牧民云塔的生活和观念变迁的内容提至开头作为导语,增加稿件可读性和亮点。


此外,还将原稿中的长段落拆分为短段落,删去冗杂枝节,增强了行文的节奏感。并将较为冗长的原标题重拟为《(中国这十年·吾乡)“邂逅雪豹”带热高原小镇》,读来颇有新意。


保持平和平实平稳的叙事基调,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,创作有故事性的千字文,是“中国这十年”稿件的基本要求,也是高分稿件的必备要素。


图为4月29日,航拍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风光。(无人机照片) 中新社记者 李江宁 摄


好稿子需要不断打磨,从给标题做“减法”到直接引语再到故事性呈现,是成为行走的“高分稿件”制造机的关键三招。


作者:宋怡霄(中新社通稿中心编辑)
编辑:魏园 路欣冉

推荐阅读

揭秘!看洋主播报道中国有啥不一样?

亚运爆款Vlog作者竟是“体育小白”?

年轻人为何离不开弹幕?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